楊赤里新村建設情況簡介
楊赤里村又名瑚琳赤里村,位于吳川市西部塘綴鎮北面,由先祖楊啟元200多年前從瑚琳遷來此地所建,是革命老區村,現有人口兩百多人。
新村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8922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24587平方米,有35棟獨立村民住宅樓和2棟高層住宅樓(二期工程〉。村民住宅統一配置空氣能熱水器、自來水系統和網絡系統。公共建筑面積4334平方米,有文化中心(集接待室、會議室、村民小組辦公室、黨員活動中心、圖書室、展覽大廳、大舞臺、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于一體)、便利店、變配電房、明珠觀光水塔、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站。還建了楊時文化廣場、老人兒童活動廣場、湖濱休閑廣場、思賢公園、四知亭、忠武亭、荷花塘和風能光能互補路燈系統。整個項目投資超過億元。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出現在人們面前。
楊赤里新村建設遵照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爭取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特別是成立了文化建設小組,結合本村實際加強文化建設,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個文明互相輝映、互相促進,凸顯了十大特色:
一、統籌建設,集約用地
楊赤里新村拆舊建新,通過整體規劃、統一戶型標準、統一建設,改變當下許多農村各戶自主分散建設造成的風貌混亂、道路雜亂的現象,統一布置路網、管網系統,統一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景觀環境,既為村民提供優越的居住環境條件,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資源。
二、尊重風俗,沿習革新
項目設計充分尊重傳統風俗,又適當加以創新。所有村民住宅保留原有住宅朝向,并采取傳統的梳式布局,方便鄰里之間互相來往,有利于村民和諧相處。同時還設計了一個寬闊的文化廣場,作為能夠容納全村人一起舉辦喜慶等活動的場所,引導村民節儉、理性舉辦年例和各種喜慶活動。
三、設施配套,亦城亦鄉
楊赤里新村統一鋪設給排水管網、電氣管線、光纖網絡管線,采用風光互補路燈系統,設置安保監控系統,引入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公司,公共配套系統全面向城市看齊。村中的文化設施、健身設施、景觀小品設施,提供美好的居住環境,使村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實。
四、產業齊全,宜業宜游
楊赤里新村利用毗鄰湛江國際機場的有利條件,計劃發展為空港服務的餐飲業和小商業,同時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結合高度集中濃縮的文化景觀,將新村打造成宜業宜游的新農村。
五、生態文明,水綠山青
楊赤里新村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保護村邊綠水青山,村中遍植樹木花草。遵照海綿城市理念,在大面積廣場鋪設透水磚,全村排水做到雨污分流,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實現零污染排放,實行垃圾分類集中處理,打造綠色環保的新農村。
六、文化融合,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楊赤里新村處處是文化景觀,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格言柱、詩歌長廊、書法長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朱柏廬治家格言、二十四孝圖和二十四節氣圖),有中國革命文化(吳川塘綴鎮和赤里村革命史展覽),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文壁和廣勝達集團創業創新發展史展覽),幾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村民與游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時代新人。
七、吳川文化,名人名片
楊赤里新村文化樓展覽館設有吳川歷史名人和吳川鄉土文化名片展覽,展出吳川歷史名人林召棠、陳蘭彬、張炎、李漢魂、張世德、楊子儒等人的事跡,展示吳川作為中國民間藝術(飄色、泥塑)之鄉、中國建筑裝飾之鄉、中國羽絨之鄉、中國塑料鞋之鄉、中國月餅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等吳川名片,讓人們了解吳川的歷史人物和鄉土特色文化,繼承和發揚吳川的優良傳統。
八、族德家風,傳承發揚
楊赤里新村先祖有楊堅、楊震、楊繼業、楊時、楊慎等許多歷史名人,他們的團結統一、愛國為民、廉潔奉公、尊師重教、精忠衛國、樂于奉獻等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楊赤里新村文化中心開設了《楊氏春秋》展覽,在廣場豎立楊時石像,建楊時文化長廊,在公園建紀念楊震的四知亭和紀念楊繼業的忠武亭,全體村民訂立《村民公約》,家家門口鑲上家訓牌,從而促進村民傳承發揚良好的族德家風,培養文明鄉風。
九、綠色建筑,工藝創新
楊赤里新村所有建筑均采用鋁合金定型模板新技術體系進行建設,主體結構平整度、垂直度高于國家標準,提高墻體抗裂和抗滲能力,免抹灰,減少建筑垃圾和環境污染。所有住宅外墻均為剪力墻,防水性能好、整體強度高,施工安全優質高效,這種新工藝可縮短工期 45%,同時鋁模板可以循環使用。這樣的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技術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十、榜樣示范,感恩奉獻
楊松懂得自已有今天,離不開鄉親們的關愛,離不開黨的教育培養,離不開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他知恩感恩,不忘回饋家鄉和社會,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獨資捐建楊松大道4.8公里,捐資2000多萬元支持農村改造和中小學建設,2015年成立“廣勝達慈善基金會”,致力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本次廣勝達慈善基金會斥巨資建設楊赤里新村送給鄉親居住,正是楊松奉獻精神的突出表現。大家對他的感恩思想和奉獻精神十分敬佩,表示要學習他的高尚情懷和懿德善行。
楊赤里新村建設情況簡介
楊赤里村又名瑚琳赤里村,位于吳川市西部塘綴鎮北面,由先祖楊啟元200多年前從瑚琳遷來此地所建,是革命老區村,現有人口兩百多人。
新村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8922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24587平方米,有35棟獨立村民住宅樓和2棟高層住宅樓(二期工程〉。村民住宅統一配置空氣能熱水器、自來水系統和網絡系統。公共建筑面積4334平方米,有文化中心(集接待室、會議室、村民小組辦公室、黨員活動中心、圖書室、展覽大廳、大舞臺、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于一體)、便利店、變配電房、明珠觀光水塔、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站。還建了楊時文化廣場、老人兒童活動廣場、湖濱休閑廣場、思賢公園、四知亭、忠武亭、荷花塘和風能光能互補路燈系統。整個項目投資超過億元。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出現在人們面前。
楊赤里新村建設遵照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爭取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特別是成立了文化建設小組,結合本村實際加強文化建設,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個文明互相輝映、互相促進,凸顯了十大特色:
一、統籌建設,集約用地
楊赤里新村拆舊建新,通過整體規劃、統一戶型標準、統一建設,改變當下許多農村各戶自主分散建設造成的風貌混亂、道路雜亂的現象,統一布置路網、管網系統,統一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景觀環境,既為村民提供優越的居住環境條件,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資源。
二、尊重風俗,沿習革新
項目設計充分尊重傳統風俗,又適當加以創新。所有村民住宅保留原有住宅朝向,并采取傳統的梳式布局,方便鄰里之間互相來往,有利于村民和諧相處。同時還設計了一個寬闊的文化廣場,作為能夠容納全村人一起舉辦喜慶等活動的場所,引導村民節儉、理性舉辦年例和各種喜慶活動。
三、設施配套,亦城亦鄉
楊赤里新村統一鋪設給排水管網、電氣管線、光纖網絡管線,采用風光互補路燈系統,設置安保監控系統,引入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公司,公共配套系統全面向城市看齊。村中的文化設施、健身設施、景觀小品設施,提供美好的居住環境,使村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實。
四、產業齊全,宜業宜游
楊赤里新村利用毗鄰湛江國際機場的有利條件,計劃發展為空港服務的餐飲業和小商業,同時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結合高度集中濃縮的文化景觀,將新村打造成宜業宜游的新農村。
五、生態文明,水綠山青
楊赤里新村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保護村邊綠水青山,村中遍植樹木花草。遵照海綿城市理念,在大面積廣場鋪設透水磚,全村排水做到雨污分流,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實現零污染排放,實行垃圾分類集中處理,打造綠色環保的新農村。
六、文化融合,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楊赤里新村處處是文化景觀,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格言柱、詩歌長廊、書法長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朱柏廬治家格言、二十四孝圖和二十四節氣圖),有中國革命文化(吳川塘綴鎮和赤里村革命史展覽),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文壁和廣勝達集團創業創新發展史展覽),幾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村民與游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時代新人。
七、吳川文化,名人名片
楊赤里新村文化樓展覽館設有吳川歷史名人和吳川鄉土文化名片展覽,展出吳川歷史名人林召棠、陳蘭彬、張炎、李漢魂、張世德、楊子儒等人的事跡,展示吳川作為中國民間藝術(飄色、泥塑)之鄉、中國建筑裝飾之鄉、中國羽絨之鄉、中國塑料鞋之鄉、中國月餅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等吳川名片,讓人們了解吳川的歷史人物和鄉土特色文化,繼承和發揚吳川的優良傳統。
八、族德家風,傳承發揚
楊赤里新村先祖有楊堅、楊震、楊繼業、楊時、楊慎等許多歷史名人,他們的團結統一、愛國為民、廉潔奉公、尊師重教、精忠衛國、樂于奉獻等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楊赤里新村文化中心開設了《楊氏春秋》展覽,在廣場豎立楊時石像,建楊時文化長廊,在公園建紀念楊震的四知亭和紀念楊繼業的忠武亭,全體村民訂立《村民公約》,家家門口鑲上家訓牌,從而促進村民傳承發揚良好的族德家風,培養文明鄉風。
九、綠色建筑,工藝創新
楊赤里新村所有建筑均采用鋁合金定型模板新技術體系進行建設,主體結構平整度、垂直度高于國家標準,提高墻體抗裂和抗滲能力,免抹灰,減少建筑垃圾和環境污染。所有住宅外墻均為剪力墻,防水性能好、整體強度高,施工安全優質高效,這種新工藝可縮短工期 45%,同時鋁模板可以循環使用。這樣的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技術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十、榜樣示范,感恩奉獻
楊松懂得自已有今天,離不開鄉親們的關愛,離不開黨的教育培養,離不開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他知恩感恩,不忘回饋家鄉和社會,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獨資捐建楊松大道4.8公里,捐資2000多萬元支持農村改造和中小學建設,2015年成立“廣勝達慈善基金會”,致力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本次廣勝達慈善基金會斥巨資建設楊赤里新村送給鄉親居住,正是楊松奉獻精神的突出表現。大家對他的感恩思想和奉獻精神十分敬佩,表示要學習他的高尚情懷和懿德善行。
楊赤里新村建設情況簡介
楊赤里村又名瑚琳赤里村,位于吳川市西部塘綴鎮北面,由先祖楊啟元200多年前從瑚琳遷來此地所建,是革命老區村,現有人口兩百多人。
新村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8922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24587平方米,有35棟獨立村民住宅樓和2棟高層住宅樓(二期工程〉。村民住宅統一配置空氣能熱水器、自來水系統和網絡系統。公共建筑面積4334平方米,有文化中心(集接待室、會議室、村民小組辦公室、黨員活動中心、圖書室、展覽大廳、大舞臺、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于一體)、便利店、變配電房、明珠觀光水塔、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站。還建了楊時文化廣場、老人兒童活動廣場、湖濱休閑廣場、思賢公園、四知亭、忠武亭、荷花塘和風能光能互補路燈系統。整個項目投資超過億元。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出現在人們面前。
楊赤里新村建設遵照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爭取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特別是成立了文化建設小組,結合本村實際加強文化建設,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個文明互相輝映、互相促進,凸顯了十大特色:
一、統籌建設,集約用地
楊赤里新村拆舊建新,通過整體規劃、統一戶型標準、統一建設,改變當下許多農村各戶自主分散建設造成的風貌混亂、道路雜亂的現象,統一布置路網、管網系統,統一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景觀環境,既為村民提供優越的居住環境條件,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資源。
二、尊重風俗,沿習革新
項目設計充分尊重傳統風俗,又適當加以創新。所有村民住宅保留原有住宅朝向,并采取傳統的梳式布局,方便鄰里之間互相來往,有利于村民和諧相處。同時還設計了一個寬闊的文化廣場,作為能夠容納全村人一起舉辦喜慶等活動的場所,引導村民節儉、理性舉辦年例和各種喜慶活動。
三、設施配套,亦城亦鄉
楊赤里新村統一鋪設給排水管網、電氣管線、光纖網絡管線,采用風光互補路燈系統,設置安保監控系統,引入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公司,公共配套系統全面向城市看齊。村中的文化設施、健身設施、景觀小品設施,提供美好的居住環境,使村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實。
四、產業齊全,宜業宜游
楊赤里新村利用毗鄰湛江國際機場的有利條件,計劃發展為空港服務的餐飲業和小商業,同時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結合高度集中濃縮的文化景觀,將新村打造成宜業宜游的新農村。
五、生態文明,水綠山青
楊赤里新村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保護村邊綠水青山,村中遍植樹木花草。遵照海綿城市理念,在大面積廣場鋪設透水磚,全村排水做到雨污分流,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實現零污染排放,實行垃圾分類集中處理,打造綠色環保的新農村。
六、文化融合,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楊赤里新村處處是文化景觀,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格言柱、詩歌長廊、書法長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朱柏廬治家格言、二十四孝圖和二十四節氣圖),有中國革命文化(吳川塘綴鎮和赤里村革命史展覽),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文壁和廣勝達集團創業創新發展史展覽),幾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村民與游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時代新人。
七、吳川文化,名人名片
楊赤里新村文化樓展覽館設有吳川歷史名人和吳川鄉土文化名片展覽,展出吳川歷史名人林召棠、陳蘭彬、張炎、李漢魂、張世德、楊子儒等人的事跡,展示吳川作為中國民間藝術(飄色、泥塑)之鄉、中國建筑裝飾之鄉、中國羽絨之鄉、中國塑料鞋之鄉、中國月餅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等吳川名片,讓人們了解吳川的歷史人物和鄉土特色文化,繼承和發揚吳川的優良傳統。
八、族德家風,傳承發揚
楊赤里新村先祖有楊堅、楊震、楊繼業、楊時、楊慎等許多歷史名人,他們的團結統一、愛國為民、廉潔奉公、尊師重教、精忠衛國、樂于奉獻等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楊赤里新村文化中心開設了《楊氏春秋》展覽,在廣場豎立楊時石像,建楊時文化長廊,在公園建紀念楊震的四知亭和紀念楊繼業的忠武亭,全體村民訂立《村民公約》,家家門口鑲上家訓牌,從而促進村民傳承發揚良好的族德家風,培養文明鄉風。
九、綠色建筑,工藝創新
楊赤里新村所有建筑均采用鋁合金定型模板新技術體系進行建設,主體結構平整度、垂直度高于國家標準,提高墻體抗裂和抗滲能力,免抹灰,減少建筑垃圾和環境污染。所有住宅外墻均為剪力墻,防水性能好、整體強度高,施工安全優質高效,這種新工藝可縮短工期 45%,同時鋁模板可以循環使用。這樣的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技術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十、榜樣示范,感恩奉獻
楊松懂得自已有今天,離不開鄉親們的關愛,離不開黨的教育培養,離不開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他知恩感恩,不忘回饋家鄉和社會,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獨資捐建楊松大道4.8公里,捐資2000多萬元支持農村改造和中小學建設,2015年成立“廣勝達慈善基金會”,致力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本次廣勝達慈善基金會斥巨資建設楊赤里新村送給鄉親居住,正是楊松奉獻精神的突出表現。大家對他的感恩思想和奉獻精神十分敬佩,表示要學習他的高尚情懷和懿德善行。
楊赤里新村建設情況簡介
楊赤里村又名瑚琳赤里村,位于吳川市西部塘綴鎮北面,由先祖楊啟元200多年前從瑚琳遷來此地所建,是革命老區村,現有人口兩百多人。
新村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8922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24587平方米,有35棟獨立村民住宅樓和2棟高層住宅樓(二期工程〉。村民住宅統一配置空氣能熱水器、自來水系統和網絡系統。公共建筑面積4334平方米,有文化中心(集接待室、會議室、村民小組辦公室、黨員活動中心、圖書室、展覽大廳、大舞臺、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于一體)、便利店、變配電房、明珠觀光水塔、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站。還建了楊時文化廣場、老人兒童活動廣場、湖濱休閑廣場、思賢公園、四知亭、忠武亭、荷花塘和風能光能互補路燈系統。整個項目投資超過億元。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出現在人們面前。
楊赤里新村建設遵照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爭取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特別是成立了文化建設小組,結合本村實際加強文化建設,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個文明互相輝映、互相促進,凸顯了十大特色:
一、統籌建設,集約用地
楊赤里新村拆舊建新,通過整體規劃、統一戶型標準、統一建設,改變當下許多農村各戶自主分散建設造成的風貌混亂、道路雜亂的現象,統一布置路網、管網系統,統一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景觀環境,既為村民提供優越的居住環境條件,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資源。

二、尊重風俗,沿習革新
項目設計充分尊重傳統風俗,又適當加以創新。所有村民住宅保留原有住宅朝向,并采取傳統的梳式布局,方便鄰里之間互相來往,有利于村民和諧相處。同時還設計了一個寬闊的文化廣場,作為能夠容納全村人一起舉辦喜慶等活動的場所,引導村民節儉、理性舉辦年例和各種喜慶活動。

三、設施配套,亦城亦鄉
楊赤里新村統一鋪設給排水管網、電氣管線、光纖網絡管線,采用風光互補路燈系統,設置安保監控系統,引入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公司,公共配套系統全面向城市看齊。村中的文化設施、健身設施、景觀小品設施,提供美好的居住環境,使村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實。

四、產業齊全,宜業宜游
楊赤里新村利用毗鄰湛江國際機場的有利條件,計劃發展為空港服務的餐飲業和小商業,同時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和加工業,結合高度集中濃縮的文化景觀,將新村打造成宜業宜游的新農村。

五、生態文明,水綠山青
楊赤里新村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保護村邊綠水青山,村中遍植樹木花草。遵照海綿城市理念,在大面積廣場鋪設透水磚,全村排水做到雨污分流,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實現零污染排放,實行垃圾分類集中處理,打造綠色環保的新農村。

六、文化融合,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楊赤里新村處處是文化景觀,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格言柱、詩歌長廊、書法長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朱柏廬治家格言、二十四孝圖和二十四節氣圖),有中國革命文化(吳川塘綴鎮和赤里村革命史展覽),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文壁和廣勝達集團創業創新發展史展覽),幾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村民與游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時代新人。

七、吳川文化,名人名片
楊赤里新村文化樓展覽館設有吳川歷史名人和吳川鄉土文化名片展覽,展出吳川歷史名人林召棠、陳蘭彬、張炎、李漢魂、張世德、楊子儒等人的事跡,展示吳川作為中國民間藝術(飄色、泥塑)之鄉、中國建筑裝飾之鄉、中國羽絨之鄉、中國塑料鞋之鄉、中國月餅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等吳川名片,讓人們了解吳川的歷史人物和鄉土特色文化,繼承和發揚吳川的優良傳統。

八、族德家風,傳承發揚
楊赤里新村先祖有楊堅、楊震、楊繼業、楊時、楊慎等許多歷史名人,他們的團結統一、愛國為民、廉潔奉公、尊師重教、精忠衛國、樂于奉獻等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楊赤里新村文化中心開設了《楊氏春秋》展覽,在廣場豎立楊時石像,建楊時文化長廊,在公園建紀念楊震的四知亭和紀念楊繼業的忠武亭,全體村民訂立《村民公約》,家家門口鑲上家訓牌,從而促進村民傳承發揚良好的族德家風,培養文明鄉風。

九、綠色建筑,工藝創新
楊赤里新村所有建筑均采用鋁合金定型模板新技術體系進行建設,主體結構平整度、垂直度高于國家標準,提高墻體抗裂和抗滲能力,免抹灰,減少建筑垃圾和環境污染。所有住宅外墻均為剪力墻,防水性能好、整體強度高,施工安全優質高效,這種新工藝可縮短工期 45%,同時鋁模板可以循環使用。這樣的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技術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十、榜樣示范,感恩奉獻
楊松懂得自已有今天,離不開鄉親們的關愛,離不開黨的教育培養,離不開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他知恩感恩,不忘回饋家鄉和社會,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獨資捐建楊松大道4.8公里,捐資2000多萬元支持農村改造和中小學建設,2015年成立“廣勝達慈善基金會”,致力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本次廣勝達慈善基金會斥巨資建設楊赤里新村送給鄉親居住,正是楊松奉獻精神的突出表現。大家對他的感恩思想和奉獻精神十分敬佩,表示要學習他的高尚情懷和懿德善行。
